但是东京奥运会因为人员名单有限

2024-07-20 06:28:21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点评

1.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L、中央军委主席L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2.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3.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4.截至2023年,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长城。
5.依托生态建设打造的超级“碳库”,内蒙古不断完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林草碳汇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汇碳票制度,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6.划定基本草原7.3亿亩、9.7亿亩草原纳入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一项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正有力呵护着北疆这片绿色。
7.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78.39%,比1998年提高9.25个百分点,保持森林面积、覆盖率等指标持续增长态势。
8.内蒙古地势东西狭长,横跨“三北”,森林和草原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9.从保护天然林到停伐护绿,从退耕还林、还草到草原生态补奖,再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内蒙古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扩绿、兴绿、护绿,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10.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L、中央军委主席L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11.牢记嘱托,勇担责❂任。
12.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发布,其中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出了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强化草原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等4项意见,为内蒙古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提供了国家关怀和政策支持。
13.近年来,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制定和实施《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推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编制《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14.在2023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确定为重点推进的“六个工程”之一。
15.去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再次吹响向沙漠沙地深处↫挺进的冲锋号,广大干部群众发起治✥沙大会战,全年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743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其中,防沙治✥沙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16.如今,北疆愈加靓丽,林草资源“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效用更加凸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在北疆铺展开来。
17.大兴安岭林区内大黑山上的高山防火瞭望站(资料照片)绰宣摄吹响扩绿“冲锋号”攻坚“三北”防沙治✥沙内蒙古是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
18.防沙治✥沙“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中,60%的工程量在内蒙古。
19.重任在肩,内蒙古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之大者♝”,创造了沙海扩绿的生态成果。
20.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三北”工程的战略部署,坚定自觉地当主力、打主攻,以大会战的气魄和超常规的力度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跑出了国土绿化与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21.鏖战沙海,久久为功锁“黄龙”。
22.今年一开春,一条战线东西跨度达2000多公里的“三北”防沙治✥沙攻坚战即吹响“冲锋号”。
23.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毛乌素沙地的大部和库布其沙漠位于这个市境内。
24.打网格Ψ、补植、浇水……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等治✥沙片区,23支治✥沙队伍各司其职,上千名治✥沙人沙海鏖战。
25.“大伙拿出一天掰成两天用的状态,开展防沙治✥沙大会战。
26.”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永泉说S。
27.内蒙古境内,自西向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Ψ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
28.防沙治✥沙,是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中之重。
29.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之路。
30.同时,坚持保护优先,通过封禁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巩固治✥理成果。
31.为提高治✥理成效,内蒙古还坚持以科技培育选育治✥沙植物良种,大力推广抗旱☮技术,总结形成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产业治✥沙等多种模式。
32.截至2023年,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33.大胆探索,不断创造治✥沙奇迹。
34.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干部群众大胆创新,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路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35.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和“塞外粮仓”河套平原之间。
36.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和科研机构、企业协力治✥沙,沿沙漠边缘建起一条长154公里、宽100米的锁边林带。
37.如今,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已后退约20公里,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较治✥理前降低94.7%,开创了“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
38.锁边治✥理,也让腾格Ψ里、巴丹吉林、库布其等沙漠的流沙停下了脚步。
39.比海南岛面积还大的毛乌素沙地,如今80%长起林草,绿色向南挺进了近200公里。
40.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到2115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41.“跳出治✥沙看治✥沙”,沙海变“绿野”“蓝海”。
42.沙漠、沙地地广人稀,蕴藏着巨大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43.内蒙古“跳出治✥沙看治✥沙”,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统筹推进增绿、增能、增收,努力把沙海变为“绿野”和新能源“蓝海”。
44.板间种植乡土草和果树、灌木,既能固沙,又能生产饲草、药材、水果。
45.在内蒙古库布其光氢治✥沙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杜洪光满怀自豪地说S,项目占地10万亩,建成后绿化率可达95%,不仅年均可发电41亿千瓦时,还能养殖2万只羊、3万只鸡。
46.今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预计将达到2727万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万亩,力争到2030年全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新能源装机达到1.19亿千瓦,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助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47.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国营林场场长秦岭在林场苗圃查看碳汇造林苗木培育情♝况(2024年5月7日摄)郝嘉鑫摄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工人在林下种植赤松茸(2024年5月10日摄)赵建楠摄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学田乡三合村的刘长春在巡护管护区树木(2024年6月10日摄)宋健摄弹好兴绿“奏鸣曲”巧用林草大潜力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48.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内蒙古注意弹好兴绿“奏鸣曲”,努力发挥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四库”作用,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49.保持林水和谐,发挥森林“水库”功能。
50.“山上多栽K树,等于修水库。
51.”增加森林植被,既能防风固沙、绿化山野,还能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
52.30年前,鄂尔多斯市暖水乡种活了第一棵苹果树。
53.如今,已有2300多亩山地苹果牢固扎根,“暖水苹果”远S近闻名。
54.在黄河中游流经的鄂尔多斯市准格Ψ尔旗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砒砂岩。
55.该旗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军说S,砒砂岩遇到雨水易❂碎,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治✥理又很困难。
56.造林、封山育林……准格Ψ尔旗经过长期探索,在砒砂岩区成功种出一片片山地苹果、沙棘、山杏等经济林,全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38%,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73%,绿染山川的同时,还富了群众。
57.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58.坐落在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阿尔山市,是内蒙古最早实现国有林场“挂锯停斧”的地区,失去主导产业之初,阿尔山市面临转型大考➟。
59.十年弹指一挥间,阿尔山市逆境突围,依托绿水、青山林海、湿地、草原、温泉、火山、冰雪等资源,发展起丰富的旅游业态。
60.如今,旅游辐射带动的从业人员占全市人口的62%。
61.今年5月,阿尔山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2.内蒙古大力推动生态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筑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打造起动力澎湃的“绿色引擎”。
63.以旅游业为例,2023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超过2.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354.7亿元。
64.夯实“绿色粮仓”,多途径保障粮食安全。
65.仲夏时节,西辽河两岸的玉米田里,满目嫩绿,无边无际。
66.2023年,“内蒙古粮仓”通辽市产粮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67.通辽市境内有沙地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的52.9%,多年来,该市干部群众接续努力,构建起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全市150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夯实了粮食等农牧业发展的根基。
68.目前,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面积过亿亩的省份之一,也是5个粮食净调出区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
69.2023年,粮食总产量791.6亿斤,比上年增加11.4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居全国第6位。
70.畜牧业生产实现“十九连稳”,2023年牛肉、羊肉、牛奶、羊绒产量均为全国第一。
71.“做好生态建设,不光能助力建设美丽中国,还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72.”陈永泉说S。
73.开发碳汇产品,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74.在包头市固阳县国营林场场长秦岭看来,眼前的树林有了新的身份——碳汇林。
75.2023年6月,包头市以固阳县国营林场2.2万亩林子为开发对象,开发出首笔15万吨数字碳票,成为内蒙古首个地方碳汇产品。
76.“不伐树也能变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现在大伙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77.”秦岭说S。
78.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驼峰岭天池(2023年9月1日摄)李志鹏摄/《瞭望》新闻周刊构建护绿“大格Ψ局”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沙漠沙地“绿进沙退”,保护“短板”变治✥理“样板”、生态“颜值”变“产值”……当前,祖国北疆大地,正展现出无尽绿意、焕发出无限生机。
79.为守好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内蒙古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护绿“大格Ψ局”,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和安排,让草更绿、林更茂、水更清,以严密的防护体系,保障北疆生态安全。
80.“带薪休假”“挂斧停锯”,林海草原“休养生息”。
81.“休牧期间,正是草原恢复的时候↔,我们把羊圈养了,能让草好好生长。
82.”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民李海明说S。
83.他家有1.2万多亩草场,养着400多只羊。
84.今年4月1日开始,锡林郭勒盟2.2亿亩草原陆续进入春季休牧期,时间不少于45天。
85.多位牧民告诉记者♝,禁牧政策刚出台时,巡逻的人一走,一些牧民就偷偷放牧。
86.如今,季节一到,尝到禁牧甜头的牧民都自觉禁牧,生态保护意识已在牧民心中牢牢地扎了根。
87.划定基本草原7.3亿亩、9.7亿亩草原纳入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一项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有力呵护着北疆这片绿色。
88.夏季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满目葱茏。
89.晨曦中,乌力库玛林场的职工耿洪广奋力爬上一处↫山坡,风在耳畔呼呼作响,他大口喘气,拿起望远S镜巡视着远S方。
90.强化护林防火,打击盗伐偷猎……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禁伐后,林业职工从“砍树人”变成“护树人”。
91.人工造林、自然恢复……“挂斧停锯”,让这片曾产出2亿多立方米木材的森林迎来新生。
92.林区动物、植物等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林木蓄积量已超过开发前的水平。
93.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塞外明珠”碧水清流。
94.6月1日,今年的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正式开闸,黄河水通过4多公里长的管道,不断地流进岱海。
95.自2022年9月建成以来,该工程已累计向岱海补水2800多万立方米。
96.岱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受自然和工农业取水等因素影响,湖面从20世纪50年代的200平方公里一度萎缩到50平方公里左右,水质也不断变差。
97.生态补水、入湖河道治✥理、减少工业农业取水等多措并举,促进了岱海生态系统恢复,今年湖面又实现近十年同期的首次回升。
98.内蒙古河、湖、湿地资源丰富。
99.为让这些“塞外明珠”永驻北疆,内蒙古围绕水质改善、水量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统筹实施湖泊等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针对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00.以乌梁素海为例,随着水面扩大和水质改善,在此栖息的鸟类已增加到260种。
101.织密织牢防护体系,保障北疆生态安全。
102.内蒙古推进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强化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在林草资源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的同时,以一系列举措和行动,严守林草生态资源安全底线。
103.身穿迷彩服,拎着工具箱,爬上近45度陡峭的山坡进行虫害监测,这是薛旗的工作日常。
104.作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库都尔森工公司森防站副站长,薛旗就像深山林海里的“啄S木鸟”,治✥虫,守林,守护大兴安岭碧绿的林海。
105.“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后,我才逐渐认识到什么是‘无烟的火灾’,我们要造好林,也要守好林。
106.”薛旗说S。
107.内蒙古加强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林草灾害风险↔防控成效明显。
108.2023年完成林草有害生物防治✥5996万亩,为年度任务的3%。
109.正是有严密的防火网和防火员们的责❂任心,才保证了茫茫林海草原安澜。
110.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111.眼下,2400多万草原儿女,正用坚决的态度、扎实的行动,坚定地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维护者♝、捍卫者♝,奋力把扩绿、兴绿、护绿的壮举写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大格Ψ局,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112.■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伟任会斌刘懿德魏婧宇。
11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统筹做好“茶文章”◇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114.◇福建通过挖掘资源弘扬茶文化,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115.◇缕缕茶香,弥漫着哲思与诗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116.弘扬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17.◇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农户、集体、企业合作抱团、共同发展。
118.预计到2025年,福建省将建立茶叶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0个,带动茶农3万户以上。
119.◇借鉴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茶庄园”,在福建悄然兴起。
120.2019年,福建出台全国首创的省级地方标准《茶庄园建设指南》,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茶庄园超过60个。
121.◇以资源圃为依托,福建已成功育成了高香型茶树良种“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瑞香”等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
122.◇2021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选认涉茶科技特派员369名,组建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388个。
123.视频: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统筹做好“茶文章”来源:《瞭望》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邰晓安张华迎庞梦霞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124.作为我国重点茶区,福建的茶文化源远S流长,茶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涉茶人口众多,是多彩中国茶大家族中一颗闪亮明珠。
125.千百年来,茶深深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126.既关文脉,又系民生,小小茶事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127.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把茶业作为精心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调研足迹踏遍重点茶区。
128.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多次深入茶乡,为茶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129.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130.以此为指引,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引导扶持,提升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1.2021年8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各茶叶重点市县相继成立工作小组、工作专班,通过挖掘资源弘扬茶文化,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132.福建省武夷山市大坪洲生态茶园举行的采茶和制茶活动(2024年5月1日摄)邱汝泉摄“一缕香”弘扬千载中华文化缕缕茶香,氤Ψ氲着哲思与诗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133.“工夫茶,闽中最盛。
134.”茶是福建名片,早在《茶经》诞生前300多年,福建便有关于茶的摩崖石刻。
135.历史悠久、影响深远S的茶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习俗和技艺。
136.福建深入挖掘保护茶文化资源,大力推动茶文化传播♝,持续推进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37.全力保护厚重茶遗产。
138.北苑御焙遗址位于福建南平建瓯市,作为400多年御贡茶史的见证,这里也是我国唯一的国保级涉茶遗址。
139.2021年,建瓯市为北苑贡茶重点文物(重要遗址)投保4亿元,聘请考➟古专家组团开展考➟古调查。
140.2022年,北苑御焙考➟古遗址公园被福建省文物局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141.这是福建省挖掘保护茶文化资源的一个缩影。
142.“我们鼓励茶叶主产区收集整理当地茶史、茶俗、茶技等茶文化相关资料、遗存,积极编纂地方茶志,修缮保护茶文化遗址,深化茶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批茶文化成果。
143.”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德福说S。
144.丰富多样的传统制茶技艺,是福建茶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传承保护重点。
145.近年来,福建建立“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加强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保护与创新运用。
146.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有6个项目在列。
147.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现拥有与茶相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29项,在全国产茶省份中位居首位。
148.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
149.龙岩永福台品樱花茶园,一树树樱花竞放。
150.行走在万亩茶园中,茶绿樱红交相呼应,游客行在画中,感受双份浪漫。
151.凭借高“颜值”,永福樱花茶园已成为火爆出圈的拍照打卡地。
152.茶园负责❂人谢东庆介绍,樱花盛时平均每天有2万至3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153.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是福建创新发展茶文化的重要抓手。
154.武夷山是万里茶道起点,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地。
155.“我们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吃有茶宴、住有茶宿、行有茶径、游有茶园、购有茶礼、娱有茶戏’的新业态,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文旅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156.”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说S。
157.福建瞄准“茶旅+”,鼓励各地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茶文化,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体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茶山变金山。
158.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全顺介绍,福建将进一步挖掘茶文化体验、研修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潜力,进一步研发多元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拓展茶旅融合业态。
159.用情♝讲好中国茶故事。
160.“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161.”英国诗人拜伦在《唐璜》中写下的语句,是闽茶和中国茶文化曾风靡欧洲的历史见证。
162.如今的闽茶再次走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媒介。
163.近年来,“闽茶海丝行”活动已成为传播♝福建茶文化、讲好中国茶故事的品牌项目。
164.2016年以来,福建共举办境外闽茶专场推介会20场,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16个,在推动全省茶叶出口增长的同时,持续宣传“茶和世界共享发展”理念。
165.“我们的品牌已入驻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厅,通过将茉莉花茶作为餐后饮品,让顾客感受‘中国春天的味道’。
166.”福建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介绍,该企业先后走进俄罗斯、欧盟、东南亚、日本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让世界通过“一泡茶、一朵花、一杯水”体验中国茶文化。
167.福建八马茶业安溪总工厂的普洱茶仓储库一角(2024年5月8日摄)魏培全摄/本刊茶农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的茶山上采摘新茶(2022年4月15日摄)陈颖摄“一片叶”做强特色产业茶产业是福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
168.立足稳面积、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福建持续提升茶产业绿色化、精加工水平,不断拉长产业链,全省茶叶单产、总产、毛茶产值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一批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169.整村推进建设生态茶园。
170.福鼎市点头镇江美村依山傍海,站在村内茶山之上放眼望去,碧海青山交汇处↫,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绿色茶园。
171.江美村海拔低、温度高,茶树易❂得病虫害,过去村民治✥虫往往习惯用“猛药”。
172.为实现绿色发展、提升茶叶品质,2021年起,江美村整村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党员带头、群众跟进,全部签署不打化学农药承诺书。
173.“我们根据相关规定,对违规使用化学农药的农户亮‘黄码’,暂停交易❂7天,7天后恢复交易❂但全年展示‘黄码’,提醒收购人员注意农残风险↔。
174.违规使用除草剂、吡虫啉的,发现一次直接‘红码’并全年禁止交易❂。
175.”江美村党支部书记缪起笋介绍,村里从农药销售环节开始严格Ψ管理,并向村民低成本供给生物农药,还安装了智能诱捕器、色卡诱捕器等生物设施,辅助消灭虫害。
176.“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引导,村民的理念慢慢转变了,茶叶品质得到提升,能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Ψ稳定供给本地大型茶企。
177.”缪起笋说S,如今,江美村的茶叶产值达每年三四千万元,年户均茶叶收入达五六万元。
178.围绕基本实现全省茶园不用化学农药目标,福建重点推进茶园生态化改造。
179.通过严禁高度密植和过度矮化等掠夺性生产方式,综合采取种树、留草、间作、套种、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示范推广套作大豆、油菜等茶园土壤生境优化技术,应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数字气象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福建的生态茶园快速发展,面积已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83%。
180.支持龙头企业组建联合体。
181.福建现有266家茶叶类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占农业同类企业数量的20.5%。
182.全国百强茶企有1/4在福建。
183.支持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福建鼓励他们牵头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84.在闽北松溪县,总投资约2.1亿元的福建省重点项目——“熹茗松溪白茶产学研综合基地”正在火热建设中。
185.这个集智能化白茶工厂、智能白茶仓储中心、检测中心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基地建成后,将带动松溪茶农持续增收。
186.熹茗集团董事长朱陈松说S,松溪是白茶四大原产地之一,自然资源和种植基础好。
187.基地将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联农带农,龙头企业既给订单,又辅导科学种植,实现“鱼渔兼授”。
188.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农户、集体、企业合作抱团、共同发展。
189.三产融合健全涉茶产业链。
190.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长新峰一座海拔约千米的茶山上,中闽魏氏茶庄园被云雾环绕,茶垄翠色如流,空气湿润而清新。
191.与单一功能的茶山、茶厂不同,这座占地面积近万亩的茶庄园,集铁观音生产、新品研发、参观体验、休闲度假、茶文化传播♝为一体,除了年产近20万斤毛茶,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沉浸式”体验采茶制茶。
192.借鉴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茶庄园”,在福建悄然兴起。
193.茶庄园是福建省推动茶产业三产深度融合的成果之一。
194.围绕“一片叶”,福建已形成覆盖茶饮料、茶食品、茶器具、茶化工、茶机械、茶文旅等涉茶产业全链条发展。
195.2023年,福建毛茶产量5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
196.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的速溶茶年产能超过1.5万吨,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速溶茶生产商。
197.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茶粉、茶浓缩液及商务出口国家标准参与起草单位……福建大力支持茶产业延伸产业链,一批涉茶企业提取利用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茶氨酸等有效成分,有力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
198.集聚发展点亮“多彩闽茶”。
199.闽诸郡皆产茶。
200.福建是全国茶类品种最齐全的省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茶体系。
201.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苏峰介绍,近年来,福建积极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开辟茶叶销售渠道,促进享誉全国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等福建茶类特色产业集聚。
202.“十四五”期间,福建重点打造安溪、福鼎、政和、漳平、永春5个茶叶类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福建红茶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4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个产业强村,促进闽茶产业“圈状”发展。
203.聚焦提升“多彩闽茶”知名度、美誉度,福建着力提升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茶叶企业品牌。
204.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省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40个。
205.在福州茉莉花茶制茶工坊,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大师傅天甫进行制茶的第六道工序“窨”(2022年12月16日摄)周义摄/本刊“一杯茶”透出浓浓科技范儿走进宁德市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村落周边的千亩茶园延绵起伏,绿意盎然。
206.村中茶行沿街一字排开,不时飘出阵阵茶香……一百多年前,红茶品牌“坦洋工夫”发源于此。
207.“闽茶每一次引领潮流,都与创新分不开关系。
208.做大做强茶产业,关键靠科技创新。
209.”苏峰说S,通过加强茶树资源保护与品种创新,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茶叶人才,闽茶正展现出越来越浓的科技范儿。
210.挖掘种质优势推动茶叶创新。
211.福建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茶叶种质资源丰富。
212.近年来,福建着力推动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13.社口镇既种茶又育苗,福建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就坐落在这里。
214.资源圃共收集保存茶树品种资源1000多份(个)、乌龙茶种质材料1000个(品、株、系)、其他种质材料4000个(品、株、系)。
2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常颂介绍,目前福建共有国家、省级审(认、鉴)定及登✣记的茶树品种61个,茶树良种覆盖率96%。
216.以资源圃为依托,福建已成功育成了高香型茶树良种“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瑞香”等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
217.宁德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李辉介绍,宁德借助茶树新品种“金牡丹”,以乌龙茶的工艺制作红茶,推出创新型高香红茶,迅速获得市场青睐。
218.“宁德年产红茶2.6万吨,创新型红茶占1/3。
219.”李辉说S。
220.“三化”创新提升工艺水平。
221.一杯好茶,一靠原料,二靠工艺。
222.福建以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智能化、科技化,持续提升闽茶工艺水平。
223.萎凋是白茶生产的核心工序。
224.传统的萎凋基本依靠露天曝晒,天气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
225.“‘通风透凉、阳光明媚的北风天’是萎凋最理想的天气,但能否碰上这样的好天气,完全属于‘看天吃饭’”。
226.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郑兆基表示,LED光源控温萎凋技术的成熟应用,让这一感性描述转化为标准化的生产环境。
227.走进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干净整洁明亮的厂房里,白茶精制生产设备顺着车间延展开来,充满现代化气息。
228.“通过自动化精制生产线的六道精制工序,剔除老叶、蜡叶、非茶类夹杂物等,只取75%精华茶叶。
229.流水线不仅实现降本增效,更保证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健康茶。
230.”郑兆基说S,这项技术解决了白茶生产标准化难题,推出的“晒白金”系列产品已成老白茶标杆,累计单品销售超1100万条,2023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
231.近年来,福建持续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推进茶产业数字化应用、促进茶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持续提升闽茶品质。
232.预计到2025年,全省名优茶比例可提高到70%。
233.“科特派”传技培育“新茶人”。
234.普及生态茶园种植理念、教授传统的制茶技艺、推广新技术新设备……近年来,不论制茶淡旺季,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科技特派员刘国英总是十分忙碌:“我的使命就是把制茶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整个行业都有好工艺。
235.”这些年,跟着刘国英学习制茶的学生不下百人,有的已自立门户办起了茶企,有的成为茶厂技术骨干。
236.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37.发端于福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带动乡村茶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238.2021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选认涉茶科技特派员369名,组建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388个。
239.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面向省内外集聚210名茶科技专家作为智库人选,打造茶科技专家智库平台,为茶企员工、茶农等1000多人提供技术培训、举办技术讲座。
240.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将持续开展茶农培训行动,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培训高素质茶农10万人次,远S程培训30万人次以上。
241.开展制茶工程师、特级制茶工艺师评审(选)活动和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等,培育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提供人才保障。
242.(《瞭望》2024年第26期)。
24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统筹做好“茶文章”◇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244.◇福建通过挖掘资源弘扬茶文化,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245.◇缕缕茶香,弥漫着哲思与诗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246.弘扬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247.◇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农户、集体、企业合作抱团、共同发展。
248.预计到2025年,福建省将建立茶叶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0个,带动茶农3万户以上。
249.◇借鉴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茶庄园”,在福建悄然兴起。
250.2019年,福建出台全国首创的省级地方标准《茶庄园建设指南》,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茶庄园超过60个。
251.◇以资源圃为依托,福建已成功育成了高香型茶树良种“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瑞香”等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
252.◇2021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选认涉茶科技特派员369名,组建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388个。
25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254.作为我国重点茶区,福建的茶文化源远S流长,茶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涉茶人口众多,是多彩中国茶大家族中一颗闪亮明珠。
255.千百年来,茶深深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256.既关文脉,又系民生,小小茶事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257.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把茶业作为精心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调研足迹踏遍重点茶区。
258.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多次深入茶乡,为茶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59.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260.以此为指引,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引导扶持,提升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61.2021年8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各茶叶重点市县相继成立工作小组、工作专班,通过挖掘资源弘扬茶文化,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262.福建省武夷山市大坪洲生态茶园举行的采茶和制茶活动(2024年5月1日摄)邱汝泉摄“一缕香”弘扬千载中华文化缕缕茶香,氤Ψ氲着哲思与诗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263.“工夫茶,闽中最盛。
264.”茶是福建名片,早在《茶经》诞生前300多年,福建便有关于茶的摩崖石刻。
265.历史悠久、影响深远S的茶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习俗和技艺。
266.福建深入挖掘保护茶文化资源,大力推动茶文化传播♝,持续推进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67.全力保护厚重茶遗产。
268.北苑御焙遗址位于福建南平建瓯市,作为400多年御贡茶史的见证,这里也是我国唯一的国保级涉茶遗址。
269.2021年,建瓯市为北苑贡茶重点文物(重要遗址)投保4亿元,聘请考➟古专家组团开展考➟古调查。
270.2022年,北苑御焙考➟古遗址公园被福建省文物局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271.这是福建省挖掘保护茶文化资源的一个缩影。
272.“我们鼓励茶叶主产区收集整理当地茶史、茶俗、茶技等茶文化相关资料、遗存,积极编纂地方茶志,修缮保护茶文化遗址,深化茶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批茶文化成果。
273.”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德福说S。
274.丰富多样的传统制茶技艺,是福建茶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传承保护重点。
275.近年来,福建建立“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加强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保护与创新运用。
276.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有6个项目在列。
277.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现拥有与茶相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29项,在全国产茶省份中位居首位。
278.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
279.龙岩永福台品樱花茶园,一树树樱花竞放。
280.行走在万亩茶园中,茶绿樱红交相呼应,游客行在画中,感受双份浪漫。
281.凭借高“颜值”,永福樱花茶园已成为火爆出圈的拍照打卡地。
282.茶园负责❂人谢东庆介绍,樱花盛时平均每天有2万至3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283.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是福建创新发展茶文化的重要抓手。
284.武夷山是万里茶道起点,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地。
285.“我们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吃有茶宴、住有茶宿、行有茶径、游有茶园、购有茶礼、娱有茶戏’的新业态,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文旅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286.”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说S。
287.福建瞄准“茶旅+”,鼓励各地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茶文化,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体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茶山变金山。
288.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全顺介绍,福建将进一步挖掘茶文化体验、研修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潜力,进一步研发多元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拓展茶旅融合业态。
289.用情♝讲好中国茶故事。
290.“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291.”英国诗人拜伦在《唐璜》中写下的语句,是闽茶和中国茶文化曾风靡欧洲的历史见证。
292.如今的闽茶再次走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媒介。
293.近年来,“闽茶海丝行”活动已成为传播♝福建茶文化、讲好中国茶故事的品牌项目。
294.2016年以来,福建共举办境外闽茶专场推介会20场,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16个,在推动全省茶叶出口增长的同时,持续宣传“茶和世界共享发展”理念。
295.“我们的品牌已入驻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厅,通过将茉莉花茶作为餐后饮品,让顾客感受‘中国春天的味道’。
296.”福建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介绍,该企业先后走进俄罗斯、欧盟、东南亚、日本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让世界通过“一泡茶、一朵花、一杯水”体验中国茶文化。
297.福建八马茶业安溪总工厂的普洱茶仓储库一角(2024年5月8日摄)魏培全摄/本刊茶农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的茶山上采摘新茶(2022年4月15日摄)陈颖摄“一片叶”做强特色产业茶产业是福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
298.立足稳面积、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福建持续提升茶产业绿色化、精加工水平,不断拉长产业链,全省茶叶单产、总产、毛茶产值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一批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299.整村推进建设生态茶园。
300.福鼎市点头镇江美村依山傍海,站在村内茶山之上放眼望去,碧海青山交汇处↫,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绿色茶园。
301.江美村海拔低、温度高,茶树易❂得病虫害,过去村民治✥虫往往习惯用“猛药”。
302.为实现绿色发展、提升茶叶品质,2021年起,江美村整村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党员带头、群众跟进,全部签署不打化学农药承诺书。
303.“我们根据相关规定,对违规使用化学农药的农户亮‘黄码’,暂停交易❂7天,7天后恢复交易❂但全年展示‘黄码’,提醒收购人员注意农残风险↔。
304.违规使用除草剂、吡虫啉的,发现一次直接‘红码’并全年禁止交易❂。
305.”江美村党支部书记缪起笋介绍,村里从农药销售环节开始严格Ψ管理,并向村民低成本供给生物农药,还安装了智能诱捕器、色卡诱捕器等生物设施,辅助消灭虫害。
306.“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引导,村民的理念慢慢转变了,茶叶品质得到提升,能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Ψ稳定供给本地大型茶企。
307.”缪起笋说S,如今,江美村的茶叶产值达每年三四千万元,年户均茶叶收入达五六万元。
308.围绕基本实现全省茶园不用化学农药目标,福建重点推进茶园生态化改造。
309.通过严禁高度密植和过度矮化等掠夺性生产方式,综合采取种树、留草、间作、套种、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示范推广套作大豆、油菜等茶园土壤生境优化技术,应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数字气象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福建的生态茶园快速发展,面积已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83%。
310.支持龙头企业组建联合体。
311.福建现有266家茶叶类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占农业同类企业数量的20.5%。
312.全国百强茶企有1/4在福建。
313.支持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福建鼓励他们牵头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314.在闽北松溪县,总投资约2.1亿元的福建省重点项目——“熹茗松溪白茶产学研综合基地”正在火热建设中。
315.这个集智能化白茶工厂、智能白茶仓储中心、检测中心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基地建成后,将带动松溪茶农持续增收。
316.熹茗集团董事长朱陈松说S,松溪是白茶四大原产地之一,自然资源和种植基础好。
317.基地将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联农带农,龙头企业既给订单,又辅导科学种植,实现“鱼渔兼授”。
318.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农户、集体、企业合作抱团、共同发展。
319.三产融合健全涉茶产业链。
320.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长新峰一座海拔约千米的茶山上,中闽魏氏茶庄园被云雾环绕,茶垄翠色如流,空气湿润而清新。
321.与单一功能的茶山、茶厂不同,这座占地面积近万亩的茶庄园,集铁观音生产、新品研发、参观体验、休闲度假、茶文化传播♝为一体,除了年产近20万斤毛茶,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沉浸式”体验采茶制茶。
322.借鉴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茶庄园”,在福建悄然兴起。
323.茶庄园是福建省推动茶产业三产深度融合的成果之一。
324.围绕“一片叶”,福建已形成覆盖茶饮料、茶食品、茶器具、茶化工、茶机械、茶文旅等涉茶产业全链条发展。
325.2023年,福建毛茶产量5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
326.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的速溶茶年产能超过1.5万吨,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速溶茶生产商。
327.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茶粉、茶浓缩液及商务出口国家标准参与起草单位……福建大力支持茶产业延伸产业链,一批涉茶企业提取利用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茶氨酸等有效成分,有力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
328.集聚发展点亮“多彩闽茶”。
329.闽诸郡皆产茶。
330.福建是全国茶类品种最齐全的省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茶体系。
331.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苏峰介绍,近年来,福建积极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开辟茶叶销售渠道,促进享誉全国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等福建茶类特色产业集聚。
332.“十四五”期间,福建重点打造安溪、福鼎、政和、漳平、永春5个茶叶类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福建红茶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4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个产业强村,促进闽茶产业“圈状”发展。
333.聚焦提升“多彩闽茶”知名度、美誉度,福建着力提升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茶叶企业品牌。
334.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省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40个。
335.在福州茉莉花茶制茶工坊,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大师傅天甫进行制茶的第六道工序“窨”(2022年12月16日摄)周义摄/《瞭望》“一杯茶”透出浓浓科技范儿走进宁德市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村落周边的千亩茶园延绵起伏,绿意盎然。
336.村中茶行沿街一字排开,不时飘出阵阵茶香……一百多年前,红茶品牌“坦洋工夫”发源于此。
337.“闽茶每一次引领潮流,都与创新分不开关系。
338.做大做强茶产业,关键靠科技创新。
339.”苏峰说S,通过加强茶树资源保护与品种创新,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茶叶人才,闽茶正展现出越来越浓的科技范儿。
340.挖掘种质优势推动茶叶创新。
341.福建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茶叶种质资源丰富。
342.近年来,福建着力推动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343.社口镇既种茶又育苗,福建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就坐落在这里。
344.资源圃共收集保存茶树品种资源1000多份(个)、乌龙茶种质材料1000个(品、株、系)、其他种质材料4000个(品、株、系)。
34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常颂介绍,目前福建共有国家、省级审(认、鉴)定及登✣记的茶树品种61个,茶树良种覆盖率96%。
346.以资源圃为依托,福建已成功育成了高香型茶树良种“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瑞香”等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
347.宁德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李辉介绍,宁德借助茶树新品种“金牡丹”,以乌龙茶的工艺制作红茶,推出创新型高香红茶,迅速获得市场青睐。
348.“宁德年产红茶2.6万吨,创新型红茶占1/3。
349.”李辉说S。
350.“三化”创新提升工艺水平。
351.一杯好茶,一靠原料,二靠工艺。
352.福建以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智能化、科技化,持续提升闽茶工艺水平。
353.萎凋是白茶生产的核心工序。
354.传统的萎凋基本依靠露天曝晒,天气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
355.“‘通风透凉、阳光明媚的北风天’是萎凋最理想的天气,但能否碰上这样的好天气,完全属于‘看天吃饭’”。
356.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郑兆基表示,LED光源控温萎凋技术的成熟应用,让这一感性描述转化为标准化的生产环境。
357.走进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干净整洁明亮的厂房里,白茶精制生产设备顺着车间延展开来,充满现代化气息。
358.“通过自动化精制生产线的六道精制工序,剔除老叶、蜡叶、非茶类夹杂物等,只取75%精华茶叶。
359.流水线不仅实现降本增效,更保证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健康茶。
360.”郑兆基说S,这项技术解决了白茶生产标准化难题,推出的“晒白金”系列产品已成老白茶标杆,累计单品销售超1100万条,2023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
361.近年来,福建持续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推进茶产业数字化应用、促进茶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持续提升闽茶品质。
362.预计到2025年,全省名优茶比例可提高到70%。
363.“科特派”传技培育“新茶人”。
364.普及生态茶园种植理念、教授传统的制茶技艺、推广新技术新设备……近年来,不论制茶淡旺季,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科技特派员刘国英总是十分忙碌:“我的使命就是把制茶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整个行业都有好工艺。
365.”这些年,跟着刘国英学习制茶的学生不下百人,有的已自立门户办起了茶企,有的成为茶厂技术骨干。
366.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367.发端于福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带动乡村茶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368.2021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选认涉茶科技特派员369名,组建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388个。
369.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面向省内外集聚210名茶科技专家作为智库人选,打造茶科技专家智库平台,为茶企员工、茶农等1000多人提供技术培训、举办技术讲座。
370.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将持续开展茶农培训行动,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培训高素质茶农10万人次,远S程培训30万人次以上。
371.开展制茶工程师、特级制茶工艺师评审(选)活动和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等,培育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提供人才保障。
372.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邰晓安 张华迎 庞梦霞(《瞭望》2024年第26期)。
37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统筹做好“茶文章”◇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374.◇福建通过挖掘资源弘扬茶文化,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375.◇缕缕茶香,弥漫着哲思与诗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376.弘扬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377.◇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农户、集体、企业合作抱团、共同发展。
378.预计到2025年,福建省将建立茶叶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0个,带动茶农3万户以上。
379.◇借鉴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茶庄园”,在福建悄然兴起。
380.2019年,福建出台全国首创的省级地方标准《茶庄园建设指南》,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茶庄园超过60个。
381.◇以资源圃为依托,福建已成功育成了高香型茶树良种“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瑞香”等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
382.◇2021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选认涉茶科技特派员369名,组建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388个。
38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邰晓安 张华迎 庞梦霞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384.作为我国重点茶区,福建的茶文化源远S流长,茶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涉茶人口众多,是多彩中国茶大家族中一颗闪亮明珠。
385.千百年来,茶深深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386.既关文脉,又系民生,小小茶事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387.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把茶业作为精心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调研足迹踏遍重点茶区。
388.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多次深入茶乡,为茶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389.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390.以此为指引,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引导扶持,提升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91.2021年8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各茶叶重点市县相继成立工作小组、工作专班,通过挖掘资源弘扬茶文化,集聚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努力促进三者♝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392.福建省武夷山市大坪洲生态茶园举行的采茶和制茶活动(2024年5月1日摄)邱汝泉摄“一缕香”弘扬千载中华文化缕缕茶香,氤Ψ氲着哲思与诗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393.“工夫茶,闽中最盛。
394.”茶是福建名片,早在《茶经》诞生前300多年,福建便有关于茶的摩崖石刻。
395.历史悠久、影响深远S的茶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习俗和技艺。
396.福建深入挖掘保护茶文化资源,大力推动茶文化传播♝,持续推进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97.全力保护厚重茶遗产。
398.北苑御焙遗址位于福建南平建瓯市,作为400多年御贡茶史的见证,这里也是我国唯一的国保级涉茶遗址。
399.2021年,建瓯市为北苑贡茶重点文物(重要遗址)投保4亿元,聘请考➟古专家组团开展考➟古调查。
400.2022年,北苑御焙考➟古遗址公园被福建省文物局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401.这是福建省挖掘保护茶文化资源的一个缩影。
402.“我们鼓励茶叶主产区收集整理当地茶史、茶俗、茶技等茶文化相关资料、遗存,积极编纂地方茶志,修缮保护茶文化遗址,深化茶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批茶文化成果。
403.”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德福说S。
404.丰富多样的传统制茶技艺,是福建茶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传承保护重点。
405.近年来,福建建立“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加强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保护与创新运用。
406.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有6个项目在列。
407.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现拥有与茶相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29项,在全国产茶省份中位居首位。
408.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
409.龙岩永福台品樱花茶园,一树树樱花竞放。
410.行走在万亩茶园中,茶绿樱红交相呼应,游客行在画中,感受双份浪漫。
411.凭借高“颜值”,永福樱花茶园已成为火爆出圈的拍照打卡地。
412.茶园负责❂人谢东庆介绍,樱花盛时平均每天有2万至3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413.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是福建创新发展茶文化的重要抓手。
414.武夷山是万里茶道起点,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地。
415.“我们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吃有茶宴、住有茶宿、行有茶径、游有茶园、购有茶礼、娱有茶戏’的新业态,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文旅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416.”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说S。
417.福建瞄准“茶旅+”,鼓励各地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茶文化,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体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茶山变金山。
418.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全顺介绍,福建将进一步挖掘茶文化体验、研修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潜力,进一步研发多元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拓展茶旅融合业态。
419.用情♝讲好中国茶故事。
420.“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421.”英国诗人拜伦在《唐璜》中写下的语句,是闽茶和中国茶文化曾风靡欧洲的历史见证。
422.如今的闽茶再次走出国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媒介。
423.近年来,“闽茶海丝行”活动已成为传播♝福建茶文化、讲好中国茶故事的品牌项目。
424.2016年以来,福建共举办境外闽茶专场推介会20场,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16个,在推动全省茶叶出口增长的同时,持续宣传“茶和世界共享发展”理念。
425.“我们的品牌已入驻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厅,通过将茉莉花茶作为餐后饮品,让顾客感受‘中国春天的味道’。
426.”福建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介绍,该企业先后走进俄罗斯、欧盟、东南亚、日本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让世界通过“一泡茶、一朵花、一杯水”体验中国茶文化。
427.福建八马茶业安溪总工厂的普洱茶仓储库一角(2024年5月8日摄)魏培全摄/本刊茶农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的茶山上采摘新茶(2022年4月15日摄)陈颖摄“一片叶”做强特色产业茶产业是福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
428.立足稳面积、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福建持续提升茶产业绿色化、精加工水平,不断拉长产业链,全省茶叶单产、总产、毛茶产值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一批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429.整村推进建设生态茶园。
430.福鼎市点头镇江美村依山傍海,站在村内茶山之上放眼望去,碧海青山交汇处↫,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绿色茶园。
431.江美村海拔低、温度高,茶树易❂得病虫害,过去村民治✥虫往往习惯用“猛药”。
432.为实现绿色发展、提升茶叶品质,2021年起,江美村整村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党员带头、群众跟进,全部签署不打化学农药承诺书。
433.“我们根据相关规定,对违规使用化学农药的农户亮‘黄码’,暂停交易❂7天,7天后恢复交易❂但全年展示‘黄码’,提醒收购人员注意农残风险↔。
434.违规使用除草剂、吡虫啉的,发现一次直接‘红码’并全年禁止交易❂。
435.”江美村党支部书记缪起笋介绍,村里从农药销售环节开始严格Ψ管理,并向村民低成本供给生物农药,还安装了智能诱捕器、色卡诱捕器等生物设施,辅助消灭虫害。
436.“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引导,村民的理念慢慢转变了,茶叶品质得到提升,能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Ψ稳定供给本地大型茶企。
437.”缪起笋说S,如今,江美村的茶叶产值达每年三四千万元,年户均茶叶收入达五六万元。
438.围绕基本实现全省茶园不用化学农药目标,福建重点推进茶园生态化改造。
439.通过严禁高度密植和过度矮化等掠夺性生产方式,综合采取种树、留草、间作、套种、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示范推广套作大豆、油菜等茶园土壤生境优化技术,应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数字气象等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福建的生态茶园快速发展,面积已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83%。
440.支持龙头企业组建联合体。
441.福建现有266家茶叶类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占农业同类企业数量的20.5%。
442.全国百强茶企有1/4在福建。
443.支持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福建鼓励他们牵头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444.在闽北松溪县,总投资约2.1亿元的福建省重点项目——“熹茗松溪白茶产学研综合基地”正在火热建设中。
445.这个集智能化白茶工厂、智能白茶仓储中心、检测中心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基地建成后,将带动松溪茶农持续增收。
446.熹茗集团董事长朱陈松说S,松溪是白茶四大原产地之一,自然资源和种植基础好。
447.基地将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联农带农,龙头企业既给订单,又辅导科学种植,实现“鱼渔兼授”。
448.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农户、集体、企业合作抱团、共同发展。
449.三产融合健全涉茶产业链。
450.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长新峰一座海拔约千米的茶山上,中闽魏氏茶庄园被云雾环绕,茶垄翠色如流,空气湿润而清新。
451.与单一功能的茶山、茶厂不同,这座占地面积近万亩的茶庄园,集铁观音生产、新品研发、参观体验、休闲度假、茶文化传播♝为一体,除了年产近20万斤毛茶,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沉浸式”体验采茶制茶。
452.借鉴葡萄酒庄园生产模式,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茶庄园”,在福建悄然兴起。
453.茶庄园是福建省推动茶产业三产深度融合的成果之一。
454.围绕“一片叶”,福建已形成覆盖茶饮料、茶食品、茶器具、茶化工、茶机械、茶文旅等涉茶产业全链条发展。
455.2023年,福建毛茶产量5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
456.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的速溶茶年产能超过1.5万吨,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速溶茶生产商。
457.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茶粉、茶浓缩液及商务出口国家标准参与起草单位……福建大力支持茶产业延伸产业链,一批涉茶企业提取利用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茶氨酸等有效成分,有力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
458.集聚发展点亮“多彩闽茶”。
459.闽诸郡皆产茶。
460.福建是全国茶类品种最齐全的省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茶体系。
461.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苏峰介绍,近年来,福建积极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开辟茶叶销售渠道,促进享誉全国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等福建茶类特色产业集聚。
462.“十四五”期间,福建重点打造安溪、福鼎、政和、漳平、永春5个茶叶类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福建红茶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4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个产业强村,促进闽茶产业“圈状”发展。
463.聚焦提升“多彩闽茶”知名度、美誉度,福建着力提升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茶叶企业品牌。
464.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省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40个。
465.在福州茉莉花茶制茶工坊,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大师傅天甫进行制茶的第六道工序“窨”(2022年12月16日摄)周义摄/本刊“一杯茶”透出浓浓科技范儿走进宁德市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村落周边的千亩茶园延绵起伏,绿意盎然。
466.村中茶行沿街一字排开,不时飘出阵阵茶香……一百多年前,红茶品牌“坦洋工夫”发源于此。
467.“闽茶每一次引领潮流,都与创新分不开关系。
468.做大做强茶产业,关键靠科技创新。
469.”苏峰说S,通过加强茶树资源保护与品种创新,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茶叶人才,闽茶正展现出越来越浓的科技范儿。
470.挖掘种质优势推动茶叶创新。
471.福建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茶叶种质资源丰富。
472.近年来,福建着力推动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473.社口镇既种茶又育苗,福建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就坐落在这里。
474.资源圃共收集保存茶树品种资源1000多份(个)、乌龙茶种质材料1000个(品、株、系)、其他种质材料4000个(品、株、系)。
47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常颂介绍,目前福建共有国家、省级审(认、鉴)定及登✣记的茶树品种61个,茶树良种覆盖率96%。
476.以资源圃为依托,福建已成功育成了高香型茶树良种“金观音”“金牡丹”“春闺”“瑞香”等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
477.宁德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李辉介绍,宁德借助茶树新品种“金牡丹”,以乌龙茶的工艺制作红茶,推出创新型高香红茶,迅速获得市场青睐。
478.“宁德年产红茶2.6万吨,创新型红茶占1/3。
479.”李辉说S。
480.“三化”创新提升工艺水平。
481.一杯好茶,一靠原料,二靠工艺。
482.福建以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智能化、科技化,持续提升闽茶工艺水平。
483.萎凋是白茶生产的核心工序。
484.传统的萎凋基本依靠露天曝晒,天气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
485.“‘通风透凉、阳光明媚的北风天’是萎凋最理想的天气,但能否碰上这样的好天气,完全属于‘看天吃饭’”。
486.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郑兆基表示,LED光源控温萎凋技术的成熟应用,让这一感性描述转化为标准化的生产环境。
487.走进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干净整洁明亮的厂房里,白茶精制生产设备顺着车间延展开来,充满现代化气息。
488.“通过自动化精制生产线的六道精制工序,剔除老叶、蜡叶、非茶类夹杂物等,只取75%精华茶叶。
489.流水线不仅实现降本增效,更保证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健康茶。
490.”郑兆基说S,这项技术解决了白茶生产标准化难题,推出的“晒白金”系列产品已成老白茶标杆,累计单品销售超1100万条,2023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
491.近年来,福建持续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推进茶产业数字化应用、促进茶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持续提升闽茶品质。
492.预计到2025年,全省名优茶比例可提高到70%。
493.“科特派”传技培育“新茶人”。
494.普及生态茶园种植理念、教授传统的制茶技艺、推广新技术新设备……近年来,不论制茶淡旺季,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科技特派员刘国英总是十分忙碌:“我的使命就是把制茶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整个行业都有好工艺。
495.”这些年,跟着刘国英学习制茶的学生不下百人,有的已自立门户办起了茶企,有的成为茶厂技术骨干。
496.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497.发端于福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带动乡村茶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498.2021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选认涉茶科技特派员369名,组建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388个。
499.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面向省内外集聚210名茶科技专家作为智库人选,打造茶科技专家智库平台,为茶企员工、茶农等1000多人提供技术培训、举办技术讲座。
500.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将持续开展茶农培训行动,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培训高素质茶农10万人次,远S程培训30万人次以上。
501.开展制茶工程师、特级制茶工艺师评审(选)活动和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等,培育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提供人才保障。
502.(《瞭望》2024年第26期)。
503.瞭望·第一学习|“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当我们将“两个结合”置于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大历史中来看,置于中国人精神面貌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转折来看,“两个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为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打开了崭新空间。
504.◇如果说S“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内在机理,那么“第二个结合”则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Ψ局,使我们党在百年探索中不断掌握思想和文化上的主动性,并将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505.◇“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以更高远S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506.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507.在阐述“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508.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真正创造出接续历史荣光、彰显时代气象的新文化,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509.“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510.理解其深刻内涵,需要从大历史观出发,回到近代以后特殊的时空条件和历史背景。
51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512.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辛探索。
513.然而,这些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514.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单纯依靠中华传统文化或西方各种政治✥思潮都救不了中国。
515.民族危亡之际,究竟什么思想能与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相适应。
516.究竟什么思想能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
517.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再次来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51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519.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成为当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各种相互激荡的思潮中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520.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521.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S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522.最典型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学说S中的共产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相结合。
523.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简单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某种思想与理念,而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主张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彰显出民族特点。
524.毛泽东曾说S,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525.当我们将“两个结合”置于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大历史中来看,置于中国人精神面貌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转折来看,“两个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为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打开了崭新空间。
526.有力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527.如果说S“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内在机理,那么“第二个结合”则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Ψ局,使我们党在百年探索中不断掌握思想和文化上的主动性,并将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528.从道路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529.这条道路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道路,是赓续民族血脉的道路,是延续古老文明的道路。
530.“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S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531.从理论层面看,“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53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是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彰显出鲜明的中国风格Ψ与中国气派,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533.比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挖掘中国古代民为邦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534.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智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535.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理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等。
536.从制度层面看,“第二个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了深厚基础。
537.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
538.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539.植根中华大地、传承深厚中华文化基因,就是“中国之制”切实管用的重要密码。
540.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能被称之为“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屈指可数。
541.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促进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S历史意义。
542.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勇于进行理论升华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并明确其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意义十分重大,内涵十分深刻。
543.首先,“第二个结合”有力回应了错误认知。
544.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长期存在两种主要错误认知。
545.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主张“去历史化”“去价值化”,甚至全盘西化,矮化与无视传统文化。
546.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盲目崇拜、全面肯定传统文化,甚至妄图“以儒代马”,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47.这两种错误认知,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548.前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绝无共存的可能性。
549.后者♝则过分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主导性。
550.两者♝在本质上采取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551.“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有力回应和纠正了这一谬误。
552.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相互结合,并且已然取得成功并将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553.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554.其次,“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而深远S的意义。
555.一是进一步明确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身份问题。
556.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557.这种有所区别但又有机结合的双重角色,不仅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而且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中必须进行“第二个结合”,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558.二是进一步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价值。
559.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贯穿其中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
560.从历史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
561.从现实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562.从世界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563.三是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564.“第二个结合”是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论断,为解决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中国答案,在中华文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565.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两个结合”既是革故鼎新的历史,更是开辟未来的征程。
566.“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以更高远S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567.第一,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568.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569.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570.创新的前提是守正。
571.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
572.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573.只有始终守好“魂脉”与“根脉”,守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才能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
574.第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75.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576.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577.必须始终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578.正确处↫理好转化和发展的关系。
579.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580.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581.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第二个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立足现实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582.第三,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58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584.当代中国正阔步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
585.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赓续古老中华文明基础上开拓的,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586.新时代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就是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携手不同文明,共同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587.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588.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589.阔步新征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走好“两个结合”这条必由之路,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590.文 | 董晓彤(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瞭望》2024年第28期)。

尊龙凯时平台入口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点评